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我院顺利召开课程思政专题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1-10-29    作者:     来源: 教科办     点击:

10月27日下午,建筑工程学院课程思政专题研讨会在7-504会议室召开。本次会议邀请了理学院的高雪芬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张明副教授和来自学院不同专业的四位老师作为主讲嘉宾,分享他们在课程思政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会议由杨博副院长主持,全院20余位教师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杨博副院长首先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背景和目的,并对高雪芬和张明两位特邀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他介绍了两位嘉宾在课程思政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时希望学院教师能从两位专家的分享中获得一些启发。

高雪芬老师以《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与案例》为题,从政策解读、课程思政设计思路和课程思政典型案例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高老师精心选取了和建工学院有一定联系的案例,同时结合自身讲授《高等数学》的实践,直观而形象的介绍了自己的课程思政实施案例。在课程思政设计中,她着重强调了五个融入”:一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融入数学思维;二是将专业素养和科学精神融入数学知识;三是将学生品格的培养融入日常教学活动;四是将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五是将学以致用的思想融入案例。高老师还通过展示其在《高等数学》课程中的视频实录,介绍了自己设计的课程思政教学过程,即激活旧知→提出问题→谈论探究→总结提升→拓展研究。在交流环节,高老师还透露了自己挖掘课程思政案例的秘诀: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看书和写课后反思记录,以此丰富自己的课程思政素材库。

张明老师以自己主讲的《化工原理》课程为例,从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思政素材的积累、课程思政的内容和方法、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和教学反思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自己在思政教学中的心得体会。针对课程思政建设中内容有限、考核不容易量化等难点,张老师也给出了自己的经验: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扩充学习内容,通过课程讨论、线上问答、学习日记、教学评价等多个维度对学生的课程思政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同时,张老师对现阶段的课程思政教学也进行了反思,她认为课程思政要掌握好度,要以点带面、潜移默化,生搬硬套和强行课程思政只会让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同时,任课教师要在平时多注意学习积累,只有将自己熟悉且认可的思政内容融入课程,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让学生感同身受。


建筑系的文强老师从教学过程中的思政元素和课程思政的特色与创新等方面展开,详细介绍了自己在设计类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实践。他认为,建筑学专业的课程具有和自然、人文、历史及美学相结合的先天优势,为思政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课程思政在设计类课程中可以更加自然地融入,在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的家国情怀得以升华。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系的张光玉老师分享了基于科学技术史的《工程热力学》思政教学案例。他将中国近代科学的没落与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思政切入点,通过与课程内容的结合,在让学生牢固掌握热力学课程知识的同时,也帮助学生了解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土木工程系的王敏嘉老师分享了自己在《材料力学》课程思政中的教学体会。他巧妙地将《周易》、《墨经》等中国经典古籍中的内容与课程知识点相结合,既加深了学生对枯燥的力学知识的理解,又让学生领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智慧的结晶,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人文素养。

风景园林系的秦安华老师罗列了包括民族自信、工匠精神和哲学思想在内的7个课程思政切入点,阐述了这些切入点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应用和实践。同时,秦老师还反思了在思政建设过程中诸如积累素材不足、思政目标不够聚焦等问题,探讨了课程思政建设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升学习效果方面的实施路径。

随后,与会老师各抒己见,从课程思政案例的获取积累、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及平台运用等方面与主讲老师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最后,杨博副院长进行总结讲话。他表示,本次研讨会是我院第一次召开有关课程思政主题的会议,会上大家畅所欲言,既有课程思政案例的分享,也有聚焦问题的探讨,会议取得了预期效果。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后续学院将遴选五个本科专业的优秀课程思政案例并进行汇编,提炼我院的课程思政实践特色。另外,学院后续会为老师提供更多学习和交流活动,支持和激励老师扎实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助力提升我院的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返回顶部